首页
当前位置 : 首页>党建工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知应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来源 : 机关党委作者 : 木其尔发布时间 : 2023-04-28 07:19:00
  结合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工作,即日起,鄂尔多斯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微信公众号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知应会”专栏,引导全市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全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落实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任务,奋力开创鄂尔多斯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纵览中华民族数千年发展历史得出的重大结论,是我们观察、认识、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有关问题的重要依据。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在近代以来我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早在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上就出现了华夏、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等民族集团。华夏民族聚集的中原地区,自然条件相对优越,文明程度相对较高,吸引了众多周边民族向中原聚拢,逐渐形成了以炎黄华夏为凝聚核心、“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秦汉时期开启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将西域、漠北、辽东、闽越、西南哀牢各部逐步相融。汉以后,中华民族开启了更大规模交流融合的进程。无论是分裂的魏晋南北朝、对峙的宋辽金夏,还是统一的隋唐元明清,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从未中断,有移民、屯垦、互市、通商、和亲、通婚甚至战争等多种形式,各民族之间和也交融、打也交融,互相碰撞交流、竞争合作,推动了一次又一次的民族大迁徙、大融合,最终形成了今天我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分布格局。在深度的交流融合中,各民族的共同性不断增强,奠定了各民族联合成不可分割的多元统一体的基础。费孝通先生1988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发表讲演,明确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并指出:“在相当早的时期,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由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像滚雪球一般地越滚越大,把周围的异族吸收进入了这个核心。它在拥有黄河和长江中下游的东亚平原之后,被其他民族称为汉族。汉族继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而日益扩大,而且渗入其他民族的聚居区,构成起着凝聚和联系作用的网络,奠定了以这个疆域内许多民族联合成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基础,成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经过民族自觉而称为中华民族。”
  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在中华大地上恣意妄为,封建统治者孱弱无能,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为了拯救民族危亡,英雄的各族人民毅然扛起了反抗压迫的大旗。从白山黑水到蒙古草原,从天山南北到西藏高原,从云桂边疆到海南岛和台湾,从沿边沿海沿江各地乃至中国全域,各族人民共御外侮、同赴国难。在反侵略、反分裂的伟大斗争中,各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不可分离的关系更加牢固,各民族福祸与共、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特征更加凸显,各族人民作为中国历史主人的责任感进一步激发和增强,中国各民族共同的文化和心理特征更趋成熟。
  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中国共产党诞生并迅速成长为中流砥柱,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携手奋斗,彻底推翻了三座大山,缔造了新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当家做主人,开辟了民族关系的历史新纪元。我们党确立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基本框架,形成了民族工作的一系列基本制度和政策。在统一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系内,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开创了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更加强调中华民族的统一性、共同性和不可分割性。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经济纽带越来越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臻完善和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各民族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结成了紧密的经济共同体;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越来越深,集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于一体的中华文化日渐深入人心,成为中华民族安身立命、奋力前行的共有精神家园,成为中华民族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最大底蕴;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越来越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大一统国家的版图越来越巩固;中华民族的国家认同度越来越高,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爱国热情空前高涨,民族自豪感、自信心空前激发。我国各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基础不断夯实和巩固。
  回望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历程,正是各民族几千年的交往交流交融、折冲磨合碰撞,为“中华民族”这一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文滋养;近代以来深重的民族危机和各民族共同抗击外侮的斗争,为“中华民族”这一概念的广泛使用奠定了命运与共的民心基础,提供了磅礴宏阔的时空场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展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和凝聚核心。事实充分说明,对中华民族起决定作用的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展望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必然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加深的过程,是56个民族共同发展进步的过程,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更加巩固的过程。中华民族正日益走向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附件 : 


主办:鄂尔多斯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蒙ICP备19004019号-1 电话:0477—8588135

蒙公网安备 15060302000121号 网站标识码:1506000013 技术支持:内蒙古海瑞科技责任有限公司

主办:鄂尔多斯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蒙ICP备19004019号-1

电话:0477—8588135

蒙公网安备 15060302000121号

网站标识码:1506000013

技术支持:内蒙古海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