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位置 : 首页>党建工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知应】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来源 : 机关党委作者 : 木其尔发布时间 : 2023-05-15 18:25:00
  结合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工作,即日起,鄂尔多斯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微信公众号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知应会”专栏,引导全市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全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落实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任务,奋力开创鄂尔多斯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
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
  中华文化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传承和弘扬的。我国各民族创造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伟大作品,传承了格萨尔王、玛纳斯、江格尔等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建设了万里长城、都江堰、大运河、故宫、布达拉宫、坎儿井等伟大工程。敦煌莫高窟文化艺术就是一个典型缩影,在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6万余件古代文献中,有汉文、吐蕃文、龟兹文、焉耆文、摩尼文、回鹘文、于阗文、粟特文等多种文献;今敦煌存世的700余洞窟中,大约有1/3是少数民族或在少数民族政权时期开凿的,这都是我国历史上众多民族先后在敦煌生产生活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简单累加,而是各民族文化在不断的互鉴融通中形成的。广袤辽阔的中华大地为各民族文化的交织接触提供了物质基础,连绵不断的中华文明为各民族文化的交流碰撞提供了延续纽带,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为各民族文化的交融汇聚提供了社会依托,决定了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载体和支撑。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从边疆民族习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裤”、胡衣胡帽,以及今天随处可见的舞狮、胡琴、旗袍等,都展现了各民族文化的交融汇聚。在这一过程中,各民族文化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联系。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各民族相互借用词汇的普遍现象。据统计,维吾尔语中有3000多个汉语借词,其中得到各界公认的有1000个以上,馒头、洋芋、韭菜、花椒、亩、斤、两等日用词汇都来自汉语;近三十年来现代蒙古语中也有汉语借词1600余个,其中400多个是蒙古族同胞日常生活的高频词汇。同样,汉语也有许多词汇是从维吾尔语、蒙古语中借用而来,比如把巷子称作“胡同”、把行家里手称作“把式”等,都是源自蒙古语。在这一过程中,各民族逐渐形成了包含大一统思想、爱国主义精神等内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性部分,同时也在保持各自地域性、民族性特质的基础上交相辉映,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差异性部分。正是这种兼收并蓄、求同存异,造就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永续发展、历久弥新的历史文化“密码”。
  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关键要把握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认识上,首先要明确中华文化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一体,是被各族人民共同传承和弘扬的精神基因,是各民族文化的载体和依托,各民族文化只能依存于中华文化。同时也要看到,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集大成,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瑰宝,把汉族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把本民族文化自外于中华文化,都是不对的。实践中,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创新要在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来进行,不能本末倒置。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些民族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相应的民族文化形式会出现变化,甚至走向枯萎以至消亡,这种情况汉族有,少数民族也有。要通过有效方式,把那些可能消失的文化形式作为一种文化记忆加以保存,但不能不分良莠全盘保护,更不能借保护文化多样性之名宣扬保守封闭的意识、固守愚昧落后的生活方式和陈规陋习。各民族文化要弘扬和发展,必须从中华文化的血脉中汲取营养,与时俱进地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附件 : 


主办:鄂尔多斯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蒙ICP备19004019号-1 电话:0477—8588135

蒙公网安备 15060302000121号 网站标识码:1506000013 技术支持:内蒙古海瑞科技责任有限公司

主办:鄂尔多斯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蒙ICP备19004019号-1

电话:0477—8588135

蒙公网安备 15060302000121号

网站标识码:1506000013

技术支持:内蒙古海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