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工作,即日起,鄂尔多斯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微信公众号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知应会”专栏,引导全市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全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落实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任务,奋力开创鄂尔多斯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2021年初,一部名为《山海情》的主旋律扶贫剧火遍大江南北,圈粉无数。故事发生地——宁夏回族自治区西海固和闽宁镇翻天覆地变迁的历程,是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于20世纪90年代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开展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闽宁模式”并结下丰硕成果的缩影。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考察调研,当看到宁夏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后强调,“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向全国各族人民重申了党中央的郑重承诺,表明了我们党致力于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民族地区发展得怎么样,少数民族群众过得好不好,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在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前往民族地区考察调研,就全面小康和现代化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这为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强大动力。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民族地区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社会发展相当落后。毛泽东同志指出,让各族人民摆脱目前的困境,使他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是我们共产党人的任务。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在国家百废待兴的情况下,针对民族地区发展推出许多优惠政策,支持民族地区建立现代工业体系,保障和改善各族群众生产生活,不断加快发展步伐,推动民族地区封闭落后的面貌得到彻底改变。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实施了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西部大开发等重大决策,加快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民族地区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基础设施建设显著加强,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开放合作深入推进,经济社会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摆在全国改革发展全局中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经过多年持续努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少数民族群众生活蒸蒸日上。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3121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民族自治地方的420个贫困县全部摘帽。56个民族共同迈进全面小康,改革发展成果正在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族人民。
同时,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仍然面临许多制约,民族地区依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短板。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们党作出的庄严承诺,更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要助力民族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支持民族地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强对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加强民族地区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建设,推动民族发展资金向公共服务均等化、向实现共同富裕倾斜,推动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帮助民族地区融入新发展格局。要深入推进固边兴边富民行动,提高边境地区城镇化、产业化、数字化、交通便利化水平,把边境地区打造成民族团结进步长廊、打造成巩固国防的钢铁长城,实现边境繁荣发展、边民团结幸福、边防安全稳固。要助力民族地区实现人的现代化,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导向,大力传播现代文明理念,推广普及科技文化知识,帮助各族群众破除封闭保守思想的禁锢,更好地融入现代生产生活,提高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能力。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还会存在一定差距,不可能做到整齐划一。共同富裕不是所有人都同时富裕,也不是所有地区同时达到一个富裕水准,不同人群不仅实现共同富裕的程度有高有低,时间上也会有先有后,不同地区富裕程度还会存在一定差异,不可能齐头并进。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情况,科学定位民族地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担负的使命任务。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我们党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立场。历史已经证明,脱贫奔小康的路上,一个民族都没有掉队;历史还将继续证明,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一个民族也不会少。